第八章 19世纪文学(三)

第八章 19世纪文学(三)

第一节 概述

1识记:各个国家、各种文学思潮和流派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现实主义:

法国:莫泊桑,短篇小说之王,梅塘晚会,《羊脂球》一举成名,长篇《一生》《漂亮朋友》;都德,普法战争题材,《最后一课》《柏林之围》。

英国:梅瑞狄斯《利己主义者》。

德国:冯达诺,德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文学的真正创始人,《艾菲.布里斯特》。

波兰:显克微支《你往何处去》1905诺奖。

挪威:易卜生;比昂逊《破产》。

俄国: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和杜勃罗留波夫;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短篇小说巨匠,《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哀伤》《苦恼》《套中人》(别里科夫)《姚内奇》(年轻医生,知识分子毁灭)戏剧《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姐妹》《樱桃园》。

美国:马克吐温;杰克伦敦《荒野的呼唤》《白牙》动物题材,《铁蹄》写工人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代表作《马丁伊登》(作家的人生悲剧);欧亨利名篇《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欧亨利笔法”结尾出人意料。

自然主义:

法国:1860年代龚古尔兄弟倡导,《翟米尼.拉赛特》;左拉,自然主义的小说家和理论家,《黛蕾斯.拉甘》自然主义成分最明显;多卷集《卢贡马卡尔家族》20部长篇,写工人《小酒店》、《萌芽》(工人觉悟)。

前期象征主义:

法国,波德莱尔《恶之花》;魏尔伦《无言的罗曼斯》,兰波象征派怪杰《元音》;马拉美,泰斗,《牧神的午后》。

唯美主义:

法国,戈蒂耶《<莫班小姐>序言》提出“为艺术而艺术”,是始作俑者;代表作家英国的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

巴黎公社文学:

诗人欧仁.鲍狄埃《国际歌》、克莱芒、米歇尔,小说作者瓦莱斯。

2理解:

巴黎公社文学

19 世纪30- 40年代,欧洲出现了萌芽状态的无产阶级文学,如法国工人诗歌、英国宪章派文学、德国的革命诗歌等。这一时期成就最大的是巴黎公社文学;包括公社诞生前后约20年间公社社员的大量文学创作。它是巴黎公社革命的直接产物,是早期无产阶级文学的继续和发展。

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文学在思想上受到实证主义、遗传学说和生理学等哲学和科学的深刻影响。它强调写真实,主张文学应完整地再现自然;强调客观性,要求作家消失在作品的背后,避免主观情感的流露,只需记录事实;突出科学性,认为文学创作就是对人的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主张作家运用生理学、遗传学理论及其实验方法从事写作,描写也要达到一种科学式的精确。

前期象征主义

前期象征主义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中产生最早、影响最大、涉及面最广的文学流派。象征主义者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的,只有内心感受才是真实和美的;诗歌应该摆脱描写外界事物的倾向,努力写出“内心的真实”,但内心的感受也必须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才能表达,因此诗人应当找出与之对应的“象征的森林”,用物质的可感性表现隐蔽的内心世界。象征主义注重联想和暗示,讲究诗歌的神秘性、音乐性以及“通感”手法。

唯美主义

唯美主义文学是19世纪中期起源于法国、后兴盛于英国的文学流派。唯美主义者为了标榜不与丑恶的现实为伍,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宣扬真正的艺术和资产阶级生活制度相抵触,和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相对立,因而艺术不应反映生活,无须顾及道德,艺术要追求的只有诉诸感觉、印象的形式。唯美主义作品多以爱情和欢乐为基本主题,以消遣度日的特权人物为主人公,讲究辞藻、韵律,重视静物的描写,以造成视觉、听觉的美感。

3应用:

3.1莫泊桑中短篇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思想内容:(1)描写资产阶级的风俗习尚,揭露资产阶级的腐朽堕落和拜金主义,嘲讽小市民追求浮华与爱慕虚荣。如《我的叔叔于勒》、《项链》等。(2)描写普法战争,表现法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如《米隆老爹》《两个朋友》《菲菲小姐》等。

艺术特色:(1)构思精巧。如《羊脂球》中作者把贵族、资产阶级、教会人士、反对党人、下层阶级等10人安排在一辆马车上,这样安排实际上起到了以小见大的作用。(2)生动逼真的细节描写和鲜明的对比手法。如羊脂球带了一个装满食品的篮子决心逃出敌占区,这一细节表现了她不甘心做亡国奴的爱国精神。再如通过“下等人”和上等人在车上对待饥饿同伴的态度的对比表现了“下等人”的高贵品质。

3.2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和戏剧创作特色。

契诃夫是俄国短篇小说巨匠和出色的戏剧家,他的创作特色有以下几点:(1)契诃夫的作品善于以日常生活为题材,通过平凡的现象,揭示深刻的生活哲理。(2)结构精巧,尤其是结尾的开放性,给人以想象空间。(3)风格独特,如讽刺小说幽默辛辣、新颖活泼、短小精悍。(4)语言简洁明了、词汇丰富、比喻形象新奇。

第二节 哈代

1识记:哈代的主要作品。

 “性格与环境小说”《绿荫下》、《远离尘器》、《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等。

《远离尘器》表明资本主义利己主义哲学已经侵人了远离尘嚣的偏远乡村,宗法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正在被资产阶级的生活原则所取代。

《还乡》是哈代的重要小说,悲剧色彩已经成为通篇小说的基调。

90 年代,哈代创作了著名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关注威塞克斯破产农民的悲剧人生,并对这种悲剧的内在根源进行探索,带有较强的社会性。

《无名的裘德》对现存社会制度下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和婚姻制度进行了控诉,社会批判色彩鲜明。

晚年,哈代创作了优秀作品 史诗剧《列王》

2.理解:

威塞克斯小说

(1)哈代最重要的长篇小说都属于“性格与环境小说”。这类小说都以他的故乡道塞特郡即小说中的威塞克斯农村地区为背景,因此哈代的作品被称为“威塞克斯小说”。

(2)这类小说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入侵后农民的悲惨命运,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和法律观念的虚伪性。

3.应用:

苔丝的形象及其悲剧的根源。小说的艺术特色。

苔丝的形象:

(1)苔丝是一个被损害、被侮辱但始终不向命运屈服的纯洁少女形象。她身上集中了劳人民的优秀品质:勤劳善良、感情真挚、心地纯洁、性格刚强。

(2)苔丝相信人的一生是由命运安排的,因而总是用宽容和自我牺牲来对待种种不幸。她是资本主义社会专制制度和暴力的牺牲品。

悲剧根源:

内在因素:苔丝的毁灭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是由其身上的某些旧道德观念和宿命观点所造成的悲剧。

外在因素:作者认为人们在冷酷的现实面前无力摆脱命运的恶意捉弄。苔丝为了保持自身的清白和追求高尚的爱情而不断挣扎,但始终不能逃脱生活所带来的不幸。

艺术特色:

(1)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真实地描绘了英国农村生活的面貌。(2)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3)写景技巧出色,景物往往具有象征意义。(4)作品结构精密,含有诗意。

第三节 托尔斯泰 1828-1910

1.识记:各个创作时期及代表作品。

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青年》三部曲,通过贵族青年尼古林卡性格的形成过程,揭露了贵族生活方式对人的恶劣影响。

《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是根据作者参加塞瓦斯托波尔战役写成的。《一个地主的早晨》首次表现了作者对农民问题的探索。

短篇小说《琉森》,批判资本主义最早的作品。中篇小说《哥萨克》首次提出贵族阶级“平民化"的问题。

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以1812年俄国的卫国战争为中心。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

《忏悔录》,这是作者世界观转变的标志。这一时期的作品还有剧本《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活尸》,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克莱采奏鸣曲》等。

《关于饥荒的通信》《艺术论》,杰作《复活》。

2.理解

2.1心灵辩证法

(1)托尔斯泰创作中的一个手法。

(2)通过人物心理变化来反映人的性格和思想变化,注重的是心理过程的本身。

2.2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站在自由贵族立场上,幻想以改良主义来协调贵族与平民的关系,并提出了一系列改良社会的政治主张,主要包括:(1)不以暴力抗恶。(2)道德的自我完善。(3)博爱思想。

2.3忏悔贵族

忏悔贵族是托尔斯泰创作中的人物形象系列。他们出身贵族,有才学,有理想,正直善良。由于上流社会的腐败,使他们堕落成自私自利者。但他们通过接触社会,认识到了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落后及不合理性,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来。《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是“忏悔贵族”的典型。“忏悔贵族”的共性在于孜孜不倦地探索生活意义,愤愤不平地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道德和社会的残酷无情,苦苦思考农村破产农民贫困的原因,寻找贵族出路,寻求接近人民的图景,具有道德感情的纯洁性。这些人物无不打上俄国社会发展的印记,同时也包含了作家本人思想探索的过程。

2.4《复活》的思想内容。

(1)小说揭露了法律制度的虚伪和反人民的本质,批判了整个官僚机构,勾画了国家机构中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同时小说又大力宣传“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宽恕和爱等一整套托尔斯泰主义的思想。

(2)小说还无情地揭露了官方教会的虚伪,暴露了神父的市侩嘴脸和宗教仪式的荒谬无稽,表现了长期受教会欺骗和敲诈的农民对它的深刻仇恨,还宣扬《福音书》的“爱仇敌,帮助仇敌,为仇敌效劳”的教义。

(3)小说还从经济制度上探究人民痛苦不幸的根源,否定了土地私有制,提出了要解决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必须把土地归还农民的看法,同时又宣扬了改良主义

2.5玛丝洛娃形象。

玛丝洛娃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下层妇女的典型。少女时代,聂赫留朵夫对她的玷污和遗弃是她悲剧命运的开端。她对聂赫留朵夫的怒斥,表达了一个受尽凌辱的妇女对贵族社会的控诉和抗议。聂赫留朵夫的转变使她重新看到了人身上的善。在监狱中和难友们患难与共,使她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生活信念。她开始把自身不幸的遭遇和底层劳苦群众的命运联结起来,她放弃旧的恶习,内心有了对新生活的热切渴望。西蒙松等人自我牺牲的精神促使她不仅开始了新的生活道路,而且在精神上也得到了重生。

2.6聂赫留朵夫形象。

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复活》中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是一个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这个人物形象带有作者本人思想发展历程的烙印。

(1)聂赫留朵夫青年时期单纯善良,追求真挚的爱情,但是贵族家庭使他堕落为自私自利者。他诱奸了玛丝洛娃,随后又抛弃了她。

(2)当他在法庭上看到玛丝洛娃时,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堕落和不幸的罪魁祸首。在为玛丝洛娃伸冤上诉的过程中,他广泛接触了社会的各个阶层,进一步认识了社会的弊病,还认识到人民的苦难是地主阶级和社会造成的。从此,他的思想开始升华,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了宗法制农民的立场。

(3)上诉失败后,他在《福音书》中找到消灭恶势力的办法,那就是在上帝面前永远承认自己有罪,要宽恕一切人,照上帝的意志为人类的幸福而工作,最终,他在精神上得到了复活。

2.7《复活》的艺术特色。

(1)单线的情节线索。通过聂赫留朵夫为玛丝娃上诉、奔走求情,最终去西伯利亚的故事,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俄国社会生活画面。

(2)大量使用了对比手法描绘艺术画面和人物形象。无论是景物对比还是人物对比,都能暴露社会的矛盾对立,突出表现人民群众的苦难,增强作品的批判力量。

(3)人物的心理刻画细致人微,能深人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抓住瞬间的思想感情的化;表现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斗争。

(4)重视细节的描写,包括对人物的外貌和生活环境的描绘。这些描写虽然着墨不多却使形象显得异常鲜明。

3.应用

3.1安娜形象及其悲剧根源。

安娜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妇形象,是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和扼杀的悲剧人物

(1)安娜的感情强烈而真挚,具有深刻丰富的内心世界。当她还是少女时,就由姑母做主,嫁给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卡列宁枯燥乏味,感情贫乏。牢狱般的生活窒息了她生命中隐伏的爱情。与渥伦斯基的相遇,唤起了她长期受压抑的处于沉睡状态的爱的激情。她对爱情自由的执著追求,体现了贵族妇女追求个性解放的要求,具有反封建性质。

(2)她对渥伦斯基的爱认真执著到疯狂和神经质的地步。当渥伦斯基明显表现出对安娜的冷淡时,失去了一切的安娜绝望地想找回与渥伦斯基最初的激情,找回那种不顾一切的爱,而渥伦斯基对安娜的“反常”越来越反感,安娜的感情受到极为惨重的打击,这使她对渥伦斯基的爱更加炽热真诚,甚至发狂到了极点。她的独特的个性使她把爱当做生命,并想以死唤回爱的生。

悲剧根源:

内在因素:她的悲剧是她独特的性格与社会环境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

外在因素:她的悲剧是由虚伪的上流社会和冷酷的官僚世界造成的。

安娜竟然敢公开她爱上丈夫以外的男子这种爱情是对上流社会的一种挑战,上流社会不能容忍安娜不“体面”行为。卡列宁为了折磨她,拒绝与她离婚,并且剥夺了她心爱的儿子。在失去一切之后安娜生活中唯一的安慰便是与渥伦斯基的爱情,而爱情的破裂使安娜失去了生存的精神支柱,上流社会通过渥伦斯基的手杀死了她。

3.2《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成就。

(1)小说具有出色的心理描写,通过“心灵的辩证法”、描写人物的外部特征和内心话语揭示其内心世界。

(2)小说的结构独特,谋篇布局缜密严谨。安娜的爱情悲剧和列文的精神探索两条主线既平行发展,又有机地联结成自然而严整的拱形结构。

3)肖像描写富有独创性。如安娜第一次在舞会上出现时,通过她的外貌描写揭示她被压抑的情感。(自考书上没有,自考通说法,可以用)

(4)利用对比手法揭示人物心理发展变化的动因。如卡列宁与渥伦斯基的对比,人物前后态度的对比等。(自考书上没有,人大版《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的说法,举例自己加的)

3.3托尔斯泰的创作特色。

(一般都结合作品,如果真的这么考,综合作品特点就行)

(1)主题思想严肃深沉,表现了作者对道德、宗教、社会、人生归宿等问题的探索。列文的改革,忏悔贵族聂赫留朵夫的自我救赎等。

(2)对现实主义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心灵辩证法,善于揭示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3)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善于捕捉其内心世界丰富和隐秘的一面。

(4)善于运用对比、讽刺、隐喻等手法。环境对比,人物对比,贫富对比等。《复活》中副检察官在玛丝洛娃的妓院里寻欢作乐一夜,以致在开审前还不知案情。


评论
热度(2)

© 自考复习君 | Powered by LOFTER